一、一周要闻
1.国务院国资委:四方面发力持续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关于战新产业国务院国资委再发声:着力高质量并购、集群式发展
二、地方国资国企观察
3.吉林:将用2年至3年时间推动省属国有企业资产增长50%
4.现场签约14个项目、合同金额768亿元!央地金融机构为重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注入“活水”
1.国务院国资委:四方面发力持续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4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在湖南株洲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圈定下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大工作重点。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表示,要以更大力度的国企改革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工作重点之一是要从内外体系、考核激励、宽容失败、应用场景等四方面攻坚,持续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
在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王宏志表示,创新要求较高、任务较重的中央企业和地方重点国有企业,要全面梳理创新要素配置洼地和流动壁垒,构建与完成创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同时,企业要注重与外部创新力量有机衔接,持续推动各类创新联合体有效运转。
在完善考核激励方面,王宏志说,对基础研究、前瞻性颠覆性研究,国资国企要建立中长周期考核和差异化支持制度;要以鲜明的导向加大对创新骨干人员的激励力度,把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作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尽快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扩面。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如何真正落实创新包容机制受到关注。王宏志表示,国资国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对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且未牟取非法利益的,不因科研路线选择、科技成果后续价值变化而承担责任。
此外,他说,国有企业要带头优先使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自主创新成果,积极提供应用场景、试用环境。目前,至少有66家中央企业建立了“三首”采购绿色通道,还未建立的企业要加快建立,做到畅通管用。
华智观点: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提到,中央企业和地方重点国有企业需全面梳理创新要素配置洼地和流动壁垒,以构建适应创新任务要求的创新体系。针对基础研究和前瞻性颠覆性研究,国企需要建立中长周期考核和差异化支持制度。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
国企可以通过战略规划与资源优化配置,打通创新中的障碍,促进内部外部创新力量更有效地融合和运作;通过引入先进的绩效评估工具和激励机制,更好地培养和留住高端科研人才;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确保员工能凭借勤勉尽责取得应有的认可和奖励,同时呵护创新者的权益和成果。
2.关于战新产业国务院国资委再发声:着力高质量并购、集群式发展
4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中关村论坛—国企发展与发明论坛”上表示,国务院国资委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推进中央企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9+6”体系化布局,出台“一揽子”政策举措,启动实施战略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启航企业培育行动。并启动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健全完善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2023年实现了量上的稳步增长,质上的明显提升,发展后劲动能明显增强。
苟坪表示,将聚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持长期主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中,当好出题者、答题者、阅卷人,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强“产学研”协同,大中小融通,促进“产、学、研、用”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紧密合作,共同跨越“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更好发挥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应用场景牵引,促进首台首套首批首板首试首用,加速技术的扩大应用和迭代升级。
将聚力产业创新。聚焦未来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未来化,着力前瞻布局、要素集聚、人才驱动、场景牵引,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优布局、上规模、提水平,着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创技术策源、高质量并购、集群式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着力标准升级、设备更新、AI赋能,碳排放“双控”,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将聚力开放创新。开放带来进步,创新需要合作,“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对谁都没有好处,不合作才是真正的风险。坚持将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相结合,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产业网络,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坚定推进国际科技产业交流合作,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全面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共同破解发展难题,共同营造良性的开放合作生态。
华智观点:国资委积极倡导健全完善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着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央国企应积极建立持续的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用协同、产业布局优化、技术攻关和开放合作。从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速技术的应用和进步;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国际技术合作,共同推动全球供应链安全,形成更加开放的合作生态。
3.吉林:将用2年至3年时间推动省属国有企业资产增长50%
4月22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在新时代吉林振兴中实现新突破”作介绍。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在会上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上,吉林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全面振兴新突破大有可为。重点将在以下领域实现突破: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五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强化人才支撑。
从全面深化改革角度来看,胡玉亭称,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放开搞活、赋能增效,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胡玉亭表示,最近几年,吉林国企改革扎实推进,企业运行稳中向好,发展质效得到不断提升。将用2年至3年时间,推动吉林省属国有企业资产增长50%,营收和利润实现翻番。
具体来看,一方面,推动战略性布局和专业化整合。加快国有资本向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向大农业、大旅游等优势产业集中,向基础性、保障类、民生领域拓展,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安全方面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增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引领力。支持国企牵头,产学研用结合,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拓展应用场景。此外,完善治理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
4.现场签约14个项目、合同金额768亿元!央地金融机构为重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注入“活水”
为全面落实总书记考察重庆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重庆与央地金融企业开展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战略合作,提升央地金融助力市区两级国有企业“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工作效能,4月26日,重庆举行央地金融助力国有企业“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业务推介与项目签约活动。现场举行两轮签约活动,共签约项目14个、合同金额768亿元。
本次签约活动正是吸引央企、民企、外企参与重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的体现。
活动总体呈现三大特点,首先是金额大,总体签约项目51个、合同金额1160亿元,其中现场签约项目14个、合同金额768亿元。
其次是参与广,中央金融机构、各兄弟省份金融机构共40余家,全覆盖对接51户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和38个区县,涵盖银行、证券、保险、金融资产管理、信托、基金等各种门类。
最后是项目优,无论是已落地项目和签约项目,均聚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涉及先进制造业、重点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综合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具有首创性、示范性、带动性等突出特点。
来源 | 湖南日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重庆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