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400-690-2001
行业细分 咨询服务 培训服务 IT服务 行业经验行业研究 最新动态

行业研究

Industry research
行业细分 咨询服务 培训服务 IT服务 行业经验行业研究 最新动态

周宏春:碳达峰碳中和将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发布时间:2022/02/27   Click:

碳中和发端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国际治理,并成为区域竞争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性变革的影响因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带来极端天气频发、自然灾害损失增加等一系列不利影响,妨碍人类文明进程。碳中和成为各国的共同价值取向,成为区域乃至国家间竞争的新标杆;有关碳中和战略合作、国际标准制定、低碳经济及贸易谈判等议题决定了领先者将占有道德制高点和较大的国际话语权。

一、碳中和成为新的地区竞争焦点

国家气象局网站20218月发布信息称,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研究发现气温变暖在加速。

未来20年平均温升达到甚至超过1.5℃。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进行碳减排,否则升温将无法控制在1.5℃2℃以内。全球温升1.5℃时,热浪将增加,暖季将延长,冷季将缩短;全球温升2℃时,极端高温将更频繁,达到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阈值。气候变化将影响降雨特征:部分地区降雨和洪水加大;而其他一些地区则更干旱;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大部分亚热带地区降雨会减少,季风带的受影响情况各异。21世纪海平面将持续上升,沿海低洼地区洪水更频繁更严重,海岸受侵蚀。气候升温将加剧多年冻土融化、减少季节性积雪、冰川冰盖消融、北极夏季海冰减少。海洋变化表现为海水变暖、频繁的热浪、海洋酸化和含氧量降低等,既影响海洋生物,又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城市将放大气候变化效应,如高温(城市比周边温度更高)、强降水带来洪水和沿海城市海平面上升等。

麦肯锡《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对策》报告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中国将变得更加炎热和潮湿;如果保持当前碳排放增速,未来将有1000—4500万人受到极端炎热天气的侵袭。到2050年,年均GDP损失达1—1.5万亿美元。因此,要大力、快速和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早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以减轻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碳中和是区域竞争的新领域。碳中和是近百个国家的战略目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域间的绿色援助成为合作重点。2021年,美国重回《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旨在重振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并通过发展清洁能源等重振美国经济。以中欧绿色合作高级别论坛为典型的国际碳中和交流、谈判、研讨、合作,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多的成员国之间展开。各国都在积极布局低碳经济,并将影响国际政治经济走势。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碳中和的关键。各国的能源碳中和战略,以降低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减少煤炭消费为主,并不断提高风电、水电、光伏、氢能、生物质等清洁能源的发电占比。在各国政策中,对清洁能源的投资是经济复苏中最有效益和最具有安全性的。英国、日本等国相继宣布燃油车禁售计划,具备数字化、智能化、新基建、低排放等特性的新能源汽车迎来更多的投资和市场机遇。

碳中和不仅是一场国际竞争,也是国内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碳中和为相关领域产业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包括引导国际绿色资本流动、人才就业、绿色产业与可再生能源创业投融资等。各国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以推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各国纷纷出台激励措施,向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大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投入,发展绿色产业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促进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发展绿色金融成为各国共识,绿色金融市场逐渐成熟。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绿色转型升级、绿色产业投资、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均面临较大压力。

习近平主席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0年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之后,《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构成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将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给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以极大信心。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重道远。碳中和是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发达国家自然碳达峰模式我国无法效仿,必须自主探索,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从变局中开新局。近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明显,2019年比2005年降低了48.1%。碳达峰碳中和取得的成效,显示了我国的政策效率和执行力度,我国正在开启一场经济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变革,从行业到部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路径,挖掘转型发展的潜在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碳中和将重塑区域比较优势及竞争格局

碳中和成为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影响要素。产业转移和比较优势等区域经济学理论将被改写。碳达峰、碳中和将重塑生产力要素价值及其利用方式,如荒漠化地区发展农业面临着水资源制约,却具备光伏+”等多种模式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高碳排放的水泥行业布局,将出现新变化而不一定是梯度转移

总体上,气候变化引起的碳中和要求、信息技术带来的电商发展、高速铁路带来的货物运输便利以及共享经济等新模式的形成,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转移、区域比较优势等传统区域经济学理论带来重大挑战。信息技术使商品生产和消费信息交流更加便利,从而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状况;电商的发展改变了物流的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局限;高铁的快速发展将改变城市和居民分布特点;而共享经济的新发展模式使物流成本明显降低。所有这些,构成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重要因素。

碳中和对区域经济乃至所有经济体都将是一场重塑。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碳行业产业占比大,技术先进,实现碳中和目标难度较小;中东国家、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资源型经济体,国民经济收入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原油及矿产品,碳中和面临中长期的挑战,对财政的可持续性挑战更大;高品质能源资源匮乏的经济体,如中国、日本等,碳中和革命却提供了一个降低对外依存度的契机。总之,不同区域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制造业水平和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将影响碳中和革命的应对效率。

城市间的产业转移将出现新态势。随着我国碳减排行动的推进,许多企业将转移到中小城市。从发达城市转移来的产业大部分属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甚至是碳强度高的产业。在经济增长强烈需求下,中小城市乐于甚至主动寻求承接。在中小城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项目减排十分重要,但项目建设却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平衡问题。地方用于低碳转型的财政资金相对于巨大的资金需求而言仍然有限。在中小城市大规模推广应用清洁低碳技术的经济条件也不具备。如果没有低碳清洁技术的创新、转移和扩散的相关融资机制,将导致低碳清洁技术无法在中小城市中广泛应用。

可再生能源成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将带来产业格局的变化。我国建设了从西部外送清洁能源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成为清洁能源的外送基地。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成为高载能产业集聚和生产的吸引要素。碳中和目标将导致产业西进,产业链供应链将出现新变化,粗钢、氧化铝、乙烯等产业的生产将伴随可再生能源供给而变化,并影响区域经济版图。

碳中和要求改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我国城市建筑能耗约占27%;由于历史原因,生命线工程不足,迫切需要统筹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等的建设;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的低碳改造任务繁重,北方冬季采暖系统改造成清洁供暖方式也需要巨大的投资。采用碳中和的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各环节能耗,也是不同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城市在双碳技术人才引进方面尤为困难,尽管信息化时代为人才的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创造了便利。

需要注意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风险将加大。山东、江苏、河北、内蒙古、河南碳排放总量分别位居全国前5位,面临较大的碳减排和绿色低碳转型压力。现有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和场景,难以适应中小城市低碳发展,中小城市要另辟蹊径,因地制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西部地区将面临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资源型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型人才短缺、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诸多挑战。

三、对区域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的思考

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各地要谋划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摸清两高项目存量、增量情况,制定碳达峰行动路线图,明确行业达峰时间和施工图,制定配套政策工具和措施,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进程,实现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提升建筑领域节能标准,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城乡居民用能方式转变,引导节能降碳技术创新推广,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碳中和将倒逼高耗能行业技术进步,催化产业链加速发展。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测算,2030年碳达峰时,预计全社会将向零碳产业投资8.5万亿元;技术进步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创造10.9万亿元GDP。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及其上下游,电动汽车、生物燃料等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新的增长点。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碳中和产业本身发展潜力巨大,将极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极大地提升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低碳发展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温升控制在2℃以内为目标,2030年碳中和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将使中国失业率下降0.3%,可再生能源领域提供的岗位是最多的;相比煤炭生产领域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岗位更加清洁,对从业人员更友好。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统计,到2020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工作人员在450万人左右,与煤炭生产领域的工人数相当。2030年低碳领域的就业人数可达6300万人,约5850万人的可再生能源就业缺口将极大提升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

实现碳中和目标,要优化能源结构,控制传统能源消费,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我国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发电是太阳能和风能的主要利用形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过去五年我国的风电年均新增约3000万千瓦。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12亿千瓦以上。发展清洁能源,还能降低对国外油气能源进口的依赖,对降低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损失,降低我国对石油输出国的依赖,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提升生产制造的自主性,意义重大。

实施绿化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也是最重要的贮碳库。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挥巨大的碳汇功能。要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林草资源总量。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治理、草原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城乡绿化,推进森林资源年度监测评价和森林碳汇计量监测工作,积极探索推进林草碳汇交易。鼓励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通过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建认养、基础设施、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持续推行互联网+义务植树模式,提高社会公众对义务植树的认知度和参与造林绿化的幸福感,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碳达峰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要创新理论、技术和制度,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周宏春)

 

上一篇:关于产业园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分析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条

共有0条评论